印度光伏产业异军突起引发行业担忧
最近一段时刻,光伏行业内部流传着一个令人不安的疑问:印度光伏产业正在抄我们的后路吗?这个难题的背后,是印度光伏产业近年来的快速扩张和中国光伏设备企业的深度参与。数据显示,印度光伏总产能已达100GW,而中国光伏设备企业如迈为股份、京山轻机等正在为印度光伏项目提供”交钥匙”工程服务。这种看似普通的商业合作,却可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长远进步带来深远影响。
印度光伏产业的崛起并非偶然。印度政府推出了生产挂钩激励规划(PLI),通过直接财政补贴激励本土制造,并额外投入超113亿美元支持光伏制造。同时设置了ALMM认证制度,要求政府项目必须采购清单内企业的产品。这些政策组合拳正在快速推动印度光伏产业链的完善。
中国光伏设备企业助力印度制造
中国光伏设备企业在印度市场扮演着关键角色。2022年4月,迈为股份全资子公司与印度信实工业签署协议,供应8条异质结电池整线设备,订单金额约15亿元人民币。2023年1月,京山轻机子公司苏州晟成光伏与信实工业子公司签署合同,供应年产能5.2GW的太阳能组件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这些合作无疑加速了印度光伏产业的进步步伐。
设备出口本无可指责,但难题在于: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培养了一个未来可能与中国光伏产业直接竞争的对手?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全链亏损的困境下,这种担忧显得尤为现实。一位光伏大佬透露,工信部长李乐成曾强调,一定要把关键环节掌控在自己手中,要保持足够的技术代际差。
印度光伏产业链的短板与野心
目前,印度光伏产业仍存在明显短板。其组件产能已达68.4GW,电池产能仅为24.5GW,硅锭产能14GW。这种结构表明印度光伏产业仍高度依赖进口,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光伏电池产品。今年1-6月,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光伏电池贸易额高达59.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6%。
然而,印度显然不满足于这种状况。印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宣布新规,未来只有采用完全未经扩散的黑硅片生产的电池片,才能被认证为”印度制造”。这一政策旨在倒逼本土产业链升级。根据规划,到2030年要实现硅片-电池-组件100%本土化,近期目标是在2027年将本土电池产能提升至30GW以上。
中国光伏产业需要未雨绸缪
面对印度光伏产业的崛起,中国光伏行业需要思索多少关键难题:我们是否应该对光伏设备出口设置一定限制?怎样在支持企业出海的同时保护核心技术优势?印度光伏产业成熟后,会对全球市场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虽然将大尺寸硅片技术等纳入,但光伏电池制造设备未被直接列入禁止或限制出口条目。这与韩国等民族对核心技术保护的严格态度形成对比。在锂电池行业,韩国政府曾否决某企业向美国输出阴极材料生产技术的规划,理由是涉及”民族核心技术”。
光伏”卖铲人”的印度生意虽然火爆,但长期来看,这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当印度拥有了先进的电池片产能,势必会减少对中国的进口,同时在组件海外市场与中国企业展开直接竞争。在全球光伏市场利润本就承压的当下,这无疑会给中国光伏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印度光伏产业正在快速成长,这既一个潜在的市场机会,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竞争对手。中国光伏产业需要在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保护核心技术优势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才是中国光伏产业持续进步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