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钻空子现象频发
明明被限制高消费,为何“老赖”还能大摇大摆地乘坐高铁一等座、飞机头等舱?2024年9月全国检察体系数字检察模型比赛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仅江苏宜兴一地,就有502名被限高人员在2018-2024年间使用护照购买高铁票、机票8000余次,其中高铁一等座乘坐次数就达800余次。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宜兴,宁夏银川、广西柳州、湖南浏阳等地也频频曝光类似案例。
“限高这物品也就吓吓老实人”——网络上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究竟是什么让这些“老赖”能够如此轻松地绕过法院的限制消费令?难道我们的限高措施真的形同虚设吗?
三大漏洞助长“老赖”气焰
深入调查发现,“老赖”能够绕过限高令主要依靠三个关键漏洞:
开门见山说,护照编号不唯一。与身份证不同,护照可以随时补办,每次补办都会获得新编号。宜兴案例中,有人竟办过10本护照!由此可见他们通过不断挂失补办来获取新的购票资格。
接下来要讲,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法院不知道被执行人换了新护照,公安不知道申请人已被限高。这种“信息孤岛”现象让“老赖”有机可乘,形成了“身份证被锁,护照仍自在”的荒诞局面。
最终,执行惩戒难度大。即使法院发现违规行为并作出拘留决定,也常常由于找不到人而无法执行。一位检察官坦言:“一些司法拘留决定最终变成了’纸面惩戒’。”这大大削弱了限高令的实际威慑力。
堵漏补缺刻不容缓
面对这些漏洞,专家们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
创新护照管理是首要任务。可以考虑将护照号与身份证号绑定,确保“一人一号”,避免通过补办护照逃避限高。同时,建立公检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被执行人信息的实时更新和互通。
强化执行力度同样重要。组建专门的执行团队,利用技术手段追踪“老赖”行踪;对于频繁购票的被执行人,要深挖其资金流向,查明隐匿财产。构成犯罪的,必须追究刑事责任。
顺带提一嘴,压实平台责任也不可忽视。目前网络上流传着大量“钻空子教程”,平台应当主动清理这类内容,避免成为“老赖”的帮凶。
小编归纳一下:让限高令真正“限得住”
“老赖”之因此能坐上一等座,暴露的是制度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只有堵住护照管理漏洞、打破信息壁垒、强化执行力度,才能让限高令真正发挥威慑影响。这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关系到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毕竟,如果“限高”真的“只限老实人”,那法律的公平性又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