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娃的经过中,难免会遇到孩子哭闹、撒泼的情景。很多父母可能会感到困惑和疲惫,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其实,遵循“主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规则,能让带娃变得轻松不少。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具体的“省心招”。
先来个“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一些小事大哭大闹时,一味地劝说往往无效,反而会让事务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可以尝试一种叫做“冷处理”的技巧,有效“降温”。举个例子吧:小区的妈妈莉莉发现,儿子每次哭闹时,如果她试图哄劝,反而会让儿子越哭越凶。这时她决定不再急于插手,而是选择坐在沙发上,慢慢玩手机。这时候,小家伙的哭声开始减小,最终他自己会主动寻求帮助。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其实,给双方留一个冷静的空间,真的非常有效。
用“选择题”让孩子掌控
孩子的哭闹,有时是由于他们想要反抗父母的命令。试着转变我们的方式:给他们提供选择,而不仅仅是命令和要求。比如,出门之前可以问:“你想穿红鞋还是蓝鞋?”或“你带哪个玩具,挖掘机还是小熊?”这样一来,孩子们会感到自己有了一些主动权,也就不容易再哭了。父母让他们“决定”,其实也会让一切变得更顺利。
帮助孩子“说”出心情
很多时候,父母在孩子哭泣时,迫不及待地询问缘故,结局却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困扰。小朋友的语言能力有限,有时候,他们就是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不妨试着“翻译”孩子的心情。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表情,再主动说出他们可能的感受,比如:“你是不是觉得被哥哥抢了玩具很生气?”被领会的瞬间,孩子会更快地平静下来。
转移注意力法
有些时候孩子由于某个特定事件哭闹,家长的强硬措施没有效果,这时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替代方案,给孩子“转移注意力”。例如,在商场里,孩子由于不想满足某个要求而大哭,父母可以试着引导他们:“你看那边的气球,来,我们去看看!”这样的转移注意,让孩子的焦点转移到新鲜事物上,往往会让哭声变小,心情得到缓解。
提前打好“预防针”
最终,“预防”往往比“治疗”更有效。提前告知孩子即将发生的事务,能让他们感到安全。比如,出门前告诉孩子:“等一下我们去超市,如果累了就告诉我。”这样的提醒,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即将发生的情境,减少不必要的哭闹。
拓展资料
孩子的哭闹,往往不是故意找麻烦,而是他们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作为父母,不妨尝试“主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理念,给孩子更多自在和选择,找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方式。相信随着时刻的坚持,你会发现,孩子的哭诉逐渐减少,带娃的高兴也会随之增加。